会呼吸的街道
老城区的青石路会呼吸。
起初没人发现这件事,直到卖豆腐的老李头有天清晨收摊时,听见石板缝里传来轻微的叹息。那声音像极了劳累一天后瘫在藤椅上的吐气声,带着潮湿的青苔味。老李头蹲下身,把耳朵贴在沁凉的石头表面,竟听见了缓慢而深沉的呼吸节奏。
消息传开后,整条街的人都开始留意脚下。卖糖人的王婶发现,每当有孩子蹦跳着跑过,石板就会发出咯咯的笑声;修钟表的张师傅注意到,午后阳光最烈时,路面会像猫一样慵懒地伸展,石缝间渗出细密的水珠,宛如汗液。最神奇的是邮局门口那块刻着”1912”字样的界碑,每逢阴雨天就长出淡蓝色的绒毛,摸起来像雏鸟的胸脯般温热柔软。
街道办的人来检查过三次。第一次他们带着地质探测仪,说这是地下水流造成的共振;第二次换了声波分析仪,判定是附近工厂的次声波干扰;第三次干脆运来两吨水泥,要把所有石缝都封死。那天傍晚,整条街的居民都听见了呜咽声。
后来人们学会了与街道相处。主妇们拖地时会顺手用淘米水浇灌石板;放学的小孩轮流给界碑的绒毛梳辫子;夜市收摊后,商贩们总要在路面上洒些解乏的薄荷水。深秋某个雾霭沉沉的黎明,卖早点的陈阿婆看见青石路上浮起无数萤火虫般的微光,它们组成一条发光的河流,缓缓流向城外的山林——那是街道在梦里散步。
如今老城区面临拆迁,推土机下个月就要开来。昨夜全城的狗突然同时狂吠,人们起床查看时,发现所有青石板都翻了个身,露出底下毛茸茸的、正在急促起伏的腹部。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